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历来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乃至被视为华夏文化的图腾。放眼中山,各镇区不少村社街巷的名称均带有“龙”字,街坊们对于这一图腾的虔诚信仰、祥瑞的浓厚期望溢于字里行间。当中,小榄镇是最有“表现力”的镇区,据传当地有近百处的地名带有“龙”字。于此,笔者甄选出埠龙巷、龙舟河、御龙街、龙凤巷、近龙巷、迎龙街、跃龙街、龙湾、会龙、蟠龙、祖龙、长龙、飞龙、石龙、广龙、裕龙、龙胜、金龙、新龙、龙山与捷龙这21个地名,力图呈现其富有榄乡地域特色的民俗内涵。
四里八乡以龙为名
珠三角一隅的水乡小榄,自开埠之后,乡民对于这一辟邪迎祥的图腾同样顶礼膜拜。昔日,每逢端午、重阳或庙诞社庆等节点,当地都会举行热闹的扒龙舟活动。彼时的龙舟,用坤甸实木制成,不怕水浸却忌风吹日晒,因此每次事后都会把它埋于河涌的淤泥之下,名为“藏龙”。待下一次扒龙舟时再挖出来,名为“起龙”,经冲洗、抹桐油及挂红点睛即可“出龙”。
河网交织的小榄,有不少天然的“藏龙”之地。该镇的深涌,得名一则是绕村的河涌水位较深,二则取“高山啸虎、深水藏龙”之意。埠龙巷,便是附近一条嵌在涌边的幽静巷弄。除此之外,还有龙舟河。这条街长195米宽2米,起于金鱼池直街止于万寿宫,又名联珠巷。
御龙街与龙凤巷紧挨着,前者曾名御龙里、御龙大街,长118米宽2米,还“携带”了一、二、三巷;后者的“身段”较为袖珍,长度及宽度差不多是前者的一半。至于近龙巷,则处于小榄闹市区,两旁的屋舍大多为现代建筑,围墙也被刷成白色,难寻古意旧韵。长209米的迎龙街,同样染上了市井的喧闹,它位于南华大街一侧,又名迎龙社、迎龙大街。
相较之下,与南堤路接驳的跃龙街,因一座始建于明末的跃龙桥,更显历史含量。史料《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有云,“东有跃龙,西有起凤”。前一句指的便是跃龙桥,它的资历在小榄现存古桥当中排行第二。跃龙桥原为三跨石墩木板桥,于清乾隆、道光年间有过两次重修,桥面改为石梁。时至1918年,附近乡民为防贼匪在桥北加筑了一座碉楼,名为“镇东楼”。
据《中山市地名志》显示,聚落于鸡肠滘北岸的龙湾,隶属于竹源社区,过去主产塘鱼、蚕桑、水果与花木。而过去是东区村委会驻地的会龙,已于宋代淤成沙洲,元初有人垦耕,明初为军屯田,明洪熙元年有人定居,此后繁衍成村,因建有会龙社得名。与跃龙街的情况相似,会龙也有一座会龙桥与之呼应。这座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曾名深水埗大桥,原为三跨木架桥,选用坤甸木料构筑,直至1998年改为水泥桥。桥下流经的,是蜿蜒的滘口涌。两岸一衣带水的民居屋舍次第排开,颇现水乡之韵。
事实上,除了会龙,小榄东区还有蟠龙、祖龙、长龙、飞龙这4个带“龙”字的地方。位于石龙涌西岸的石龙,过去则是西区村委会驻地,它与顺德均安镇永隆村□桂洲水道相望。
此外,隶属于埒西一社区的广龙,因地处广丰围聚龙社之间,各取其中一字而得名;隶属于绩东一社区的裕龙与龙胜,因地处裕龙围与龙胜围分别得名;隶属于宝丰社区的金龙与新龙,前者于清道光七年开始有人迁此垦耕,后者于清咸丰三年开始有人迁此垦耕。
半边榄山变身龙山
需特别指出的是,小榄的“龙”名之地,名气最大的当数龙山。1996年之前,这儿叫做半边榄山,此后当地花大力气予以“升级换代”,加之历届菊花会的辉映,使得龙山名声大振。
据小榄民俗学者透露,从清代开始,当地乡民已对龙山有诸多企盼与想象,只因当地开埠伊始就有了凤山,却不见有龙山。坊间认为,有龙有凤、龙飞凤舞更有吉祥圆满的寓意。“幽香分玉笥,高会接龙山”“凤岭香仍在、龙山会未迟”“桥通起凤,香从凤岭而来;水绕随龙,会仿龙山之胜”等源于历届菊花会文章及祠堂对联的字句,便鲜明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
从1995年开始,小榄开始全面绿化半边榄山,在山顶建起了一座高26.8米的腾龙阁。翌年,半边榄山正式改名为龙山。随后,当地政府还投入巨资收购周边的缫丝厂与部分民居,挖湖修路,建亭榭筑拱桥,辟建了龙山公园与龙山路。逐渐,这儿成了小榄的靓丽名片之一。
对此,撰于20年前的《龙山公园志》谈及,“龙山,今日小榄人之福脉也……观乎,百亩花园,数泓碧水,玉石牌坊,腾龙绕柱,楼台环列,舟车绕流,鸟语花香,人欢曲径,露滴翠从,香凝花园”。这篇纪念之文,淋漓尽致表达了“欣励精图治、看华下腾飞”的榄乡情怀。
捷龙社的蚬仔够威水
事实上,承载榄乡情怀的,还有捷龙这个地方。这儿宋代已淤浅成陆,明嘉靖年间筑成小围时有人定居,名为嘉乐围;清康熙九年,因村处冈底涌路北侧,建有捷龙社,故名。期间,此处乡民多以捞蚬为生,因此被冠以蚬仔社的俗称。今日,珠三角常见的蚬肉与蚬蚧酱,多由捷龙生产,演绎了一段以蚬作坊、靠蚬营生的史话。
小榄吃沙蚬之风历来盛行,尤以清明时节最为突出。譬如一道招牌的韭菜炒蚬肉,即可拜祭先祖,又享口腹之欲,可谓相当应景。当地民俗有这样的意头讲究:蚬肉蛋白质高有营养,外观与铜钱相似,这象征着财源滚滚,多吃就有多的财运。
小榄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受客观因素制约,捷龙现今的沙蚬产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庆幸的是,当地迄今还活跃着一群以妇女同胞居多的开蚬能手,传承着特色的传统手艺。
除了开蚬,传统手艺还体现在蚬蚧酱的酿造上。暂且不考量严谨细节,其流程大致如下:取出蚬肉清洗风干、置入瓦埕添适量的米酒与盐、封存一段时间再加入炒过的陈皮、姜丝和八角等香料,继续封存使其完全发酵。数月之后,制好的蚬蚧酱,咸香扑鼻,据闻它与鲮鱼球是一对“黄金搭档”,是一代代小榄人餐桌上的常客。
来源:中山日报 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