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是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记者采访获悉,传统的龙舟文化在民众镇持续发展。或是奋起划桨、驱动龙舟在河面上劈波斩浪;或是敲响锣鼓,走上舞台唱响咸水歌,民众人正以多种方式传承、演绎着龙舟文化。
河道中尽显英豪
龙舟竞渡古时已有,而民众镇的健儿们则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记者看到,在民众镇接源村的训练现场,今年57岁的何银珍与其他健儿一起奋力挥动船桨,木船如离弦之箭,很快便抵达终点,“手要握住桨板上方约一拳的位置,才能更好发挥力量。保持平衡也不难,一条腿倚靠船身借力、另一条腿用力抵住船底就好!”何银珍分享着 “扒龙舟”的经验。她既是划船的“扒手”,也是竞渡的鼓手,何银珍1999年时曾代表镇区参加市里举办的女子“扒龙舟”大赛并成功夺冠,说起当年,她记忆犹新。
民众镇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几乎每条村里都有河涌流过,因此,家家户户从前常备有船只作为交通工具,当地不乏“扒龙舟”的好手,但这群水上健儿在当时的比赛筹备中却遇上了困难,“我们擅长的龙舟竞渡往往只需3到10名‘扒手’,20余名成员共同参与尚是首次,可是没有合适的鼓手人选。”何银珍介绍,鼓手是竞渡的关键角色,不仅影响队伍的耐力,更决定龙舟的速度,“为了培养鼓手,我们陆续派出队员到石岐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大家一致推举我当鼓手。”何银珍称,自己当时也有些忐忑,但当她敲响大鼓时,队员们高兴地说:“没错,没错,就是这个节奏!”何银珍才放下心来。
与传统的龙舟比赛不同,民众镇的“扒龙舟”享有“赛龙夺锦”的美誉,陈治球介绍,当地的龙舟以五人、三人飞艇为主,经常在重要的节假日期间开展。参赛者们奋力拼搏,观众们呐喊助威,配上激昂振奋的音乐,场面总是十分热烈,“从前的‘赛龙夺锦’并不规定时间,而是以‘云尾收龙’作为比赛结束的信号,即当参赛者中的最后一名表示体力透支、不再进行追赶,比赛才正式结束,否则将持续下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赛龙夺锦”也作了相应的改变,“扒龙舟”的好手冯国辉介绍,如今的“赛龙夺锦”往往规定具体的比赛时间,并改成了“云头收龙”的形式,只要时间一到、立刻排出参赛者的名次。长达几个小时的比赛虽然过程艰苦,但大家都乐在其中,“‘赛龙夺锦’最初是一种娱乐形式,如今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彰显实力的比赛项目,也是乡邻之间增进感情的方式,不管彼此之间是否有过过节,大家一起进行过‘赛龙夺锦’后,又可重修旧好。”
舞台上唱响新时代
“国泰民安盛世跨,丰收喜讯传万家……”陈治球一边敲着挂在手上的龙舟鼓,一边笑吟吟地唱起了咸水歌。今年74岁的他以舞台表演的形式传承着龙舟文化。“龙舟鼓的起源,据说是为了保护投河自尽的屈原的身体,人们便划着船在水面上敲锣打鼓、以求驱赶鱼虾。”陈治球笑着表示,这一传统习俗以表演的形式传承至今,每逢重大节日,都会有民间艺人到当地的村中,敲着龙舟鼓、唱着咸水歌,挨家挨户为人们送上祝福,而大家则通过给他们回赠红包、煎堆等表达感谢之情,“10来岁的时候,我就跟着擅长粤曲的父亲学习龙舟鼓,小时候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它就是我的‘心头好’。”陈治球回忆,在他读三年级时,正值国家在航空中取得重大成就,班上的老师谱写了一首名为《火箭直上广寒宫》的粤曲,并挑选几个孩子上台表演,陈治球也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只是简单地演唱了几句,他已被悠扬的旋律深深吸引,“那是我的首次登台,既不紧张、也不怯场,只觉得十分过瘾,下台后老师还夸奖我唱得很不错。”他笑眯眯地回忆道。
为了与现代舞台艺术相适应,陈治球为传统的龙舟鼓表演增添了不少新内容,“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咸水歌的内容,我们特地加入了‘说’的环节,待表演者唱完几句接地气的歌词后,另一名表演者再以诗韵感的旁白进行补充说明,这受到观众的好评。”
陈治球也将龙舟文化带进校园,他给孩子们先讲解龙舟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再引导其学习龙舟鼓的演唱方式,使同学们逐渐爱上了龙舟鼓,“我期待孩子们能充分理解龙舟鼓的表演魅力,真正喜欢上它,并将它传承下去。”陈治球说。
来源:中山日报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