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圆明园公布如园遗址考古重大发现。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已摸清如园遗址在嘉庆时期的布局和形制,并出土嘉庆御笔石刻、粉彩地砖等文物。据介绍,包括如园在内的5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自1996年开始,圆明园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目前的发掘是从2013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为圆明园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截至目前,圆明园已有月地云居、鸿慈永祜、山高水长等22处景区完成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这些遗址的保存状况;桃花洞、养雀笼、海晏堂、远瀛观、如园等5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其中位于圆明园长春园东南墙角处的如园遗址已有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如园于乾隆三十二年仿南京瞻园而建,是长春园内的一处园中之园,嘉庆时期又进行过大规模重修。2016年10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文研所对如园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如园遗址是圆明园首座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没想到保存得这么完整。”市文研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介绍,如园发掘面积已有2000平方米,虽有文献记载,但每个建筑的准确位置并不清楚,通过两次考古发掘,现在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在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挖掘出延清堂、含碧楼等主要建筑的台基、柱础、墙基和完整的路网、水系,并出土嘉庆御笔石刻、粉彩地砖、金砖、葫芦范等上千件文物。
张中华以如园的路网和水系举例说,园内各建筑之间均有道路相连,道路由路面和散水组成,路面为方砖铺设,两侧则是由鹅卵石铺砌的散水。散水的个别部位还铺成花卉的图案。道路上有过水沟,以方便雨水流通。整个路网系统设计科学,理念超前。而为了保证如园内水系的流动性,特别设计了一条暗渠与附近的湖泊相连。
此次如园考古还意外发现圆明园长春园现有南段的园墙位置竟是错的。“我们在对如园最南侧的含碧楼发掘时,建筑遗址的一部分正好被现在园墙压住了。这说明历史上长春园南段的园墙还应向南边扩展,而不是现在的位置,长春园的面积也要比现在更大一些。” 张中华说。
据悉,如园第二期考古发掘将在今年告一段落,个别建筑遗迹今后若干年内继续进行发掘,下一步重点对如园遗址进行展示,设置考古预留区,方便游客观摩考古现场。张中华还透露,将建立圆明园考古信息系统,未来对紫碧山房、文渊阁、方壶胜境等遗址进行重点发掘。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