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据介绍,“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着手沉船的整体保护。
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全船共分为15个舱室,船舱间用隔舱板进行分隔;现存13个船舱以及艉部左右对称布置的2个艉尖舱。
“南海Ⅰ号”出水瓷器集中展示了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壮观景象。沉船瓷器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址的产品,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许多瓷器风格带有异域风格,典型者如德化窑的仿金银器执壶。
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全船共分为15个舱室,船舱间用隔舱板进行分隔;现存13个船舱以及艉部左右对称布置的2个艉尖舱。
“南海Ⅰ号”出水瓷器集中展示了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的壮观景象。沉船瓷器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址的产品,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许多瓷器风格带有异域风格,典型者如德化窑的仿金银器执壶。
这些成果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礼乐制度、阶层组织等发展状况,部分青铜器载有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曾国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而包括随州枣树林墓地在内近年来鄂北地区多项重要发现,连接起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时期曾国高等级墓葬考古的完整链条,对研究曾国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发掘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公墓地。墓葬形制比较一致,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目前已出土青铜器部分上有铭文,铭文主要有“曾公”“曾”、“曾叔”、“曾侯”、“曾夫人”等。
此外,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曾侯宝(M168)及其夫人芈加墓(M169)和曾公求(M190)及其夫人渔墓(M191),这两组曾国国君以及夫人并穴合葬墓的发掘,是曾国考古乃至两周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空白。
比如,值得注意的是芈加墓(M169)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而“芈加”是曾侯夫人,楚国称曾为“随”,说明曾随一家,基本解决学术界争论不已的“曾随之谜”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