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间手工艺人:用泥巴还原农村生活场景

首页 > 资讯 > 文博信息

内蒙古民间手工艺人:用泥巴还原农村生活场景

  “这是一个打月饼的场景、这是制作莜面的场景、这是剪纸的场景……”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文化馆内,手工艺人杨远炳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
 
  “小时候物质匮乏,玩泥巴是小朋友最大的乐趣。想要什么玩具就动手捏。”杨远炳说,玩着玩着,就对泥塑上了瘾。
 
  “我开始做泥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内蒙古当地的民俗风情。”1992年,凭借着一份对家乡的热爱,杨远炳做起了手工泥塑。
 
  “我的作品主要展现农村怡然自得的生活和人们朴实乐观的精神面貌……”在杨远炳的作品展览室内,大大小小百余件泥塑作品,表现主题都是农村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
 
  杨远炳的泥塑作品,多为人物塑像,或三五成群,或单独成像,造型质朴而夸张。
 
  “表情是泥人的‘灵魂’,哪怕只是细微的表情变化,有时都会不自觉地琢磨上半天。”杨远炳对于作品要求接近苛刻,“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我对家乡深厚的感情,所以想最大程度还原。”
 
  “这些老一辈人生活方式和场景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泥人的‘再现’,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杨远炳说:“我想把我记忆里的这些场景都一一展现出来,在我眼里,这些泥人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2009年杨远炳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传承人,从此杨远炳有了一个新身份:教小朋友做泥塑的杨老师。
 
  “我开设了泥塑免费培训班,这些都是孩子做的,你看这人物做得多鲜活,一些孩子很有天赋。”杨远炳指着桌上一些不成熟的泥塑作品介绍说。
 
  “现在科技发达,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但那并不是泥,用它做成的也不是泥塑。希望能够让更多小朋友接触到泥塑这项手工艺术,让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杨远炳表示,既要做泥塑的手艺人,也要做“守艺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7-31


上一篇: 德国具象派绘画大师上海展现眼中的人类具象
下一篇: 独家|杜晓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数量该不该“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