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1600年古堡“蝶变”新生

首页 > 资讯 > 文博信息

延绵1600年古堡“蝶变”新生

时值惊蛰,张壁古堡内,千年古槐怀抱中的柳树,嫩芽鹅黄,春风吹拂,这座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古堡,生机勃发。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绵山脚下,当代作家冯骥才赞其为“遗落在民间的聚宝盆”“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因夏商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诸多文物古迹,蜚声海内外。

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古堡占地0.12平方公里,堡内建筑呈隋唐“里坊”格局,古老的宅院、千年的庙宇散布其间。堡中兴隆寺山门前,千年古槐根部,长出一棵粗壮柳树。古堡居民郑广根介绍,数十年前,古槐部分根部中空,形成坑洞,村民于坑洞处植种柳树,成就了“古槐抱柳”奇观。

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期间,中国北方动荡不安,地方豪强筑坞堡营壁自卫。专家推测,张壁古堡为十六国时期后赵豪强张平所建的众多坞壁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山西凯嘉张壁旅游公司负责人路杨介绍,古堡地处秦晋古道,南依绵山,西、北、东三面皆有深沟,集军事、星象、宗教、民俗、农耕等多元文化于一体,内有可汗庙等庙殿22处、文物保护院落19处,是国内仅存、世界罕见、堪称标本的完整古代设防村落文化遗存。

融合游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汉族建庙祭祀礼俗的可汗庙,成为见证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鲜活实例;烧造于明万历年间的孔雀蓝琉璃碑,是中国古代琉璃烧造及配色艺术的民间瑰宝;开掘于北朝的万米地道,是研究古代地道战术的鲜活教材。张壁古堡以其完整性屹立于世。

“袖珍城堡”重焕新生

门楼高耸,青砖斑驳,穿行其间,沧桑堡墙、庙宇祠堂……诉说着岁月沧桑。“早些时候,不少村民拆老宅建新屋,也有村民装修时在古建民居贴上瓷砖,加之有些宅子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等,古堡原貌遭到严重破坏。”郑广根说。

2009年,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接管张壁古堡,成立山西凯嘉张壁旅游公司,聘请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制定《张壁古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依“先建新村迁出居民保护历史遗存,再吸纳居民就业和引入业态活化古堡”路径,恢复古堡原貌和当地自然生态。

“坚持突出古军堡、复兴古村落、营造原生态,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古堡原始风貌。目前,保护修复文物建筑30余处,其中民居院落17处;为减少古堡居住性破坏,投资2.7亿元建成张壁新村,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迁居村民。”路杨介绍。

经十余年持续保护修缮,累计投资达7亿多元,张壁古堡原始风貌基本恢复,一口气摘下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等诸多荣誉。

让千年古堡鲜活生动起来

浓缩千百年时代变迁历史记忆的古堡焕然一新。同时,张壁旅游公司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连续举办五届“地道中国年”、四届全国传统射箭比赛、两届汉服旅游节、一届国际围棋大师赛等活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2年春节期间,张壁古堡“地道中国年”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路杨介绍,“旅游公司吸纳张壁村300余人就近就业,从事导游、安保、绿化等工作,民宿、餐饮业逐渐成形,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目前的近30000元。”

此外,2011年成立的古堡文化研究院,目前已出版《张壁古堡历史考察》《张壁史话》《张壁碑铭合集》等研究专著;依托古堡历史和人文价值开发的系列特色研学活动,已累计接待中小学师生10余万人次。

登高眺望,古堡胜景尽收眼底。延绵千百年而不废的古堡,浓缩着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民间智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坚持文旅融合,以文化留人,让张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让历史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张壁故事,唤醒历史记忆。”路杨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03-14

3、贝多芬的“自传”

2022年,贝多芬离去195周年。如果说哪些乐曲可以串起贝多芬的一生,似乎就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了。

贝多芬自26岁写下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始,到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终,期间相距了31年。31年,共作32首,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首。诚如英国音乐学者路易·肯特纳所说,这些钢琴奏鸣曲,就是贝多芬的自传。

无论是布伦德尔的精确演绎、巴伦博伊姆的强权式弹奏、施纳贝尔的高贵稳健,还是肯普夫的雍容典雅、索科洛夫的鲜灵诠释,都各有千秋。这些如今已被“古典”殿堂奉为圭臬的钢琴奏鸣曲,放在200多年前,却都是实验性的音乐,主要实验贝多芬的“动机展开式”作曲法。

所谓“动机展开式”,是一种将原始乐思做各种剪裁组合的发展手法,体现音乐中统一的逻辑力量。另外,传统的奏鸣曲模式一般都是三个乐章,而贝多芬的奏鸣曲却不乏四个乐章者。天赋异禀的即兴才能,更使他在编织织体时多了一份随意的开阔。

以人称“小悲怆”的作品Op.10,No.1为例,全曲以一个附点音符为动机,带来音乐发展的动力。慢板的装饰音不再作为装饰,它融化成了温柔的旋律。第三乐章出现了一支质朴的德奥民歌,这些素材后来皆发展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基本骨架。

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其最为著名的《悲怆奏鸣曲》Op.13,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他将大部分音符留在了中低音区,温柔的乐句因此变得庄重,炽热的情感在悲剧之火中淬炼,像一枚动人的子弹,可以直接覆灭一颗心。普鲁斯特的祖母曾对此曲发表过独到之洞见,将土豆烧牛肉比作烹饪界的“悲怆奏鸣曲”,因其困难正在于其简单。

《月光奏鸣曲》Op.27其实本与月光无染。的确,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期间正与自己16岁的女学生朱丽叶塔相恋。贝多芬动辄说过,他一辈子不要婚姻,可实际上,他是一辈子都在恋爱,最长的恋情也从未超过7个月,他的艺术与生命都需爱情来点燃。与朱丽叶塔是他最长的一段恋情,而这首流传后世的经典佳作,则是二人短暂爱情的永恒见证。

这首奏鸣曲也属贝多芬的一个实验之作。一般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皆采用中速奏鸣曲结构,而掀开《月光奏鸣曲》帷幕的竟是一个慢板乐章,主旋律交给小指,含蓄的钢琴织体与简洁的曲调将乐思营造出忧伤、感怀、不详、暗涌的氛围。鉴于第一乐章所烘托出的这朦胧静美的伏笔,末乐章便演化为比《暴风雨》更为狂乱肆虐的急板乐章,冲动的音型如潮水般汹涌,乐评人查尔斯·罗森认为“这是对情感的不羁表达,直到200年后的今天,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诧异”。所以,《月光》的本质,最终指向的并非某位女士,而是回归到身体本能的激情。月光,是一种美学。最终让贝多芬突破古典音乐的,是他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Op.7人称“情侣”奏鸣曲,末两个乐章,表情丰富地互表爱慕。Op.14,No.2亦为爱情乐章,开头就像男女对话。而贝多芬晚期的对位手法,最出色的篇章不在赋格,而在一如Op.106《槌子键琴奏鸣曲》第三慢板乐章这样缓慢的线条交织中,静静释放出来的激情与伤感。

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其艺术性与生命力几乎诉之不尽,Op.101,瓦格纳在第一乐章里找到了他的“无终旋律”,第三乐章又教人想起舒曼的《梦幻》,门德尔松还曾模仿它另外作过一首Op.6。

Op.110的主题来自两首通俗歌曲:《我家的猫生了小猫咪》和《我风流,你潇洒》,教人印象深刻的是结构上的再次突破——呈示部不再反复,使得整首乐曲几乎不可分割,后面部分更是精妙地筑成缓慢的、以主调式对位的复调迷宫。

作家托马斯·曼曾在小说《浮士德》里花了整整一个章节,以描述Op.111这首奏鸣曲。他形容第二乐章的小咏叹调的开放式高潮是“没有回头路的结尾”。在第一乐章暴风雨中的酷烈挣扎之后,结局已变得不再重要,甚至连再现部也不必了。沉沦于这种音乐,超拔于在靡靡之音里求索的美与诗意,同时究极自己的灵魂里是否真的存有这份纯粹的超然。

浪漫的时代已然逝去,在当下这个浮华年代里,听到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也依旧会教人再次热泪盈眶。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为了贝多芬而静谧下来的时分。在他的作品里,每每被我们薪火相传的,是那份真炽的情感力量。

聆听贝多芬、弹奏贝多芬,因而成为一种人生的历练。

来源:北京晚报   2022-03-14



上一篇: 春日意兴,在中国古代文物中灼灼展现
下一篇: 河南战国贵族墓群现“驾六马车” 陪葬者多为青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