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之一)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之一)

    从今天开始,我报每天一篇,连载由著名报告文学家杨黎光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约有21 万字《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杨黎光先生通过一条隐喻的"中山路"为线索,以时间顺序纵跨百年历史,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作为一部为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专著,本书既有向祖国献礼的时效性价值,还具有重塑"中山路"的里程碑式意义。敬请读者关注。

引子 2008:从中山到北京,走上寻踪之旅

    北京有个香山,广东也曾有一个香山。广东的香山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生命起点,北京的香山是孙中山先生的人生终点。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近代那段非常历史的两个支点。
    广东省中山市,旧称香山县。过去的百余年间,在这片土地上先后涌现了容闳、郑观应、唐廷枢、徐润、孙中山、唐绍仪、刘师复、郭乐等一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风云人物。因此有人说,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
    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路”,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冠,在地域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每一条“中山路”,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它们超越了地理概念,也超越了人称概念,共同组成了一部凝固的近代史册。
    200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作者重新走上“中山路”,试图从中发现历史的脚印,检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思索民族的走向与未来。
    2008,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它是值得纪念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成就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北京奥运举办之年。在这一年,中华民族走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高点,同时,它也必将成为开启更深刻、更全面的社会变革之路的新起点。
    在这一年,我们自豪与憧憬同在,骄傲与省思交集,回顾与展望并存……
    跨过这一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六十年为一个甲子,一个周期。2008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恰好走完半个甲子,来到了这轮“改革周期”的关键性中段。可以断言,在未来的许多年里,2008这个特殊的年份将被人反复提起、关注、评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的历程和中华民族追寻现代化的挫折、教训和经验,更值得回顾和总结。因为,我们今天所看到和经历的这些事件,探寻和思索的这些问题,谋划和实施的这些行动,都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节点上。
    作为一个从事传媒业的作家,固有的新闻敏感和职业思维,使我早在两年多前就开始思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建国六十周年这两个特殊年份的历史意义,设想着为它写点什么留给历史。首先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三十年沧桑巨变的体验,写了一部从微观世界里反映改革开放中普通人的生态和心态的长篇小说 《园青坊老宅》。通过一座久经岁月风霜侵蚀的老宅,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波澜以及时代的嬗变,以艺术的手法揭示了我们这个国家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园青坊老宅》后来入围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无论是作为一名热切关注民族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经常近距离观察社会生活的新闻工作者,当代中国人所共同经历的这场改革和近代中国蹒跚前行的脚印,都是我思索和写作的焦点。在完成《园青坊老宅》的创作之后,我个人对民族命运的探寻远未停止,对改革开放的思索更是意犹未尽。
    生命不一定有轮回,但世事肯定有因果。一切现实,都是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追寻民族的命运、探讨中国的发展之路,是近几年来我为自己设定的一个长期选题。
    吾道不孤。我所努力思索与追求的,大概也是许多人所普遍关注的。正是因为怀有这个共同的目标,才使我和中山市的一批有识之士相识、相知,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明日待续)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5-24 A5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奉安大典80之中山篇:中山永不停息的脚步
下一篇: 中山路——民族复兴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