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孙中山还在美国的旅行途中。12日,由于旅途疲乏,当他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旅馆里一觉醒来时,已经是中午11点多钟了。他在出去吃早餐的路上顺便买了一张报纸,这才看到了那条令他惊喜交集的中国电讯:“武昌为革命党占领。”
孙中山在国外活动期间,国内各方政治力量已经开始了大裂变式的权力整合与重组。
十四省相继起义独立后,地方军政府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对外交涉机构,使国际上无法正式承认为交战团体。11月上旬,武汉和上海两地军政府几乎同时发出了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的倡议,而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成了各方势力热议的焦点。
12月2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成为新的革命中心。12日,十四省派出的议事代表聚首南京,酝酿成立南京政府,选举临时大总统。就在这时,从武汉传来消息,袁世凯的全权议和代表唐绍仪已经到达汉口,黎元洪要求暂缓选举总统,如果袁世凯能够“反正”认同共和,迫使满清皇帝退位,实现南北统一,则大总统一职应该“虚位以待”。
推翻满清专制、建立共和政体、实现南北统一,是南方各党派进步人士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在南北对峙的严峻格局下,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国际地位,南方革命党都不占有优势。尽管南方临时外交总代表伍廷芳反复要求列强不要向清廷提供贷款和武器,并发布声明:如果他们的贷款用来打击中国革命,南方各省马上会对他们实行贸易抵制,当革命胜利之后,政府也将拒绝承认这些贷款。可是日、俄、德这三个别有用心的国家还是向清廷提供了借款,袁世凯的军队里甚至还有日、德两国的军事顾问参与战场指挥。
因此,争取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反正”,便成了瓦解满清统治,实现南北统一最现实可行的手段。而且,这样付出的社会成本最低,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都可以因此免受长期战乱之苦。
自袁世凯被清廷重新起用执掌兵权之后,黎元洪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曾去信劝其倒戈,迫使清帝退位。11月9日,黄兴又以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的名义写信给袁世凯,动员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黎元洪、黄兴共同拉开了南北议和的序幕。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权议和代表唐绍仪的到来使各省代表12月16日的集会临时改变了议程,决定暂缓大总统选举,在此过渡期,由中央军政府代行临时政府职权,军政府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因为黎元洪在武昌主持军政不能来南京,由黄兴代行职权。同时,委派伍廷芳作为南方全权代表与唐绍仪尽快议和。
就在各省代表决定成立中央军政府后,黄兴接到了孙中山即将回国的电报,遂不肯到南京就职。
12月21日,孙中山回到香港,25日抵达上海,受到黄兴等人迎接。他一到上海,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欢迎函电源源而来。
孙中山的突然回国中断了南北议和的既定进程,也顿时改变了整个南方的政治格局。26日,黄兴、陈其美(时任上海都督)、宋教仁等人在孙中山临时寓所举行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商讨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方案。会上,宋教仁同意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但是力主采用内阁制,总统之下设总理,由总理组成责任内阁;孙中山则主张完全总统制,不设总理,由总统直接组阁。
27日,驻南京的各省代表分成两路,一路赴上海欢迎孙中山回国,一路留在南京与黄兴举行代表会议。在上海,孙中山就各省代表关心的问题释疑解惑,畅所欲言:关于选大元帅还是大总统问题,孙中山说,要选就选大总统,因为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关于袁世凯如果“反正”的问题,孙中山慷慨承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就以总统职位相让,但总统就是总统,反对冠以“临时”二字。在南京,黄兴就采取总统制做出说明,获得通过。
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正式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孙中山顺利当选临时大总统。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02 作者:杨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