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三十九)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三十九)

    上海淮海中路650弄,至今保留着一座古旧的西式民居。据说,这就是孙中山到南京赴任临时大总统前住过的地方。
    2008年9月,我经过多方打听、反复寻觅,终于在拥挤的淮海中路上发现了这个狭窄、不起眼的650弄,并在弄堂的深处找到了这座“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
    九十七年前,孙中山正是从这座房子里走出来,昂首阔步地穿过门前那条阴暗的弄堂,在彩旗招展的喜庆氛围里,在“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去南京缔造一个光明的中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府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终于宣告成立了。然而,她并没有从此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她被来自前后左右的各种力量反复撕扯着、争夺着,她仍然徘徊在十字路口……


    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都截然不同,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皇权专制,还标志着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已经俨然形成。在这股新兴力量的推动下,古老的中国开始尝试着全面向现代化国家艰难转型。
    对于清末民初的社会经济形态,费正清教授等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做了这样概括:
    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势力进入到中国,给沿海城市以新的推动力,并引起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变化。在城市中占统治地位的各阶层,都急于想从中获利,官僚和商人各有其优势。前者拥有行政管理权和财政权,有责任感和领导能力;后者拥有个人财富,而且互相团结,并热心于变革。在两者既不情愿合作,又部分地互相融合中,产生了一个界线含混的精英阶层,即所谓“绅商”。(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7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清末状元、翰林院修撰,同时又是立宪运动领袖、维新派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的张謇,就是当时著名的“绅商”。他既“热心于变革”,又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成为中国第一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
    1894年,张謇在为庆祝慈禧六十寿辰特设的恩科会试上高中状元。可是,满清的腐朽,特别是甲午之耻,对素怀救国之志的张謇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也使他对官场仕途心灰意冷,以为京官疆吏皆不足为谋。他虽然科举成名,却一改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习惯作风,返回老家江苏通州(今南通)走上了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江苏是我国主要棉产区之一,以“纱花”闻名天下。张謇为筹办中的纱厂取名“大生”,取意《易经》中的名句:“天地之大德曰生”。
    自1896年9月在通州规划厂基,到1899年5月纱厂建成投产,张謇历尽曲折,而大生纱厂也几度濒临夭折。
    1904年,张謇决定实行产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这时,过去那些对他或者百般刁难,或者冷嘲热讽的官场小人和商场市侩们都态度大变,纷纷趋附,唯恐不及。1907年,大生二厂在崇明久隆镇(今启东市)顺利建成投产。从此,大生分厂越办越多,雄踞商界。
    围绕着纱厂的原料来源、产品运输、机器维修和制造等经营生产环节,张謇还先后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炼铁厂等相关企业,建立了自成系统的产业链,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
    张謇大概是最早把 “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联系起来的人。他提出的主张是以实业所得兴办教育,以教育成果来改进实业。1902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后来又办了女师、幼稚园、小学和中学。他还办了十多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和医校较为有名。此外,由他倡议或资助的学校还有:复旦学院,吴淞商船学校,吴淞中国公学,龙门师范,扬州两淮小学、中学及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他在通州所办的实业、文化、教育等事业,是当时地方自治的成功典范。
    张謇是成功的实业家、教育家,却始终是个失败的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怀着满腔热忱,与清政府、孙中山和袁世凯先后尝试合作,为求通过和平手段,脚踏实地地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可最终的结局却都是政见不合、分道扬镳。他的政治悲剧,反映了全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命运。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03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市文广新系统召开“七一”党员大会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入整改落实阶段动员大会
下一篇: 中山收藏家张仲伟再次向市博物馆捐赠一批商业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