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山:文塔古榕细说石岐不朽传奇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见证中山:文塔古榕细说石岐不朽传奇

核心提示

    山多石,水分歧,石岐因山水形态得名。
    这里的生息,虽可追溯到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但海中孤岛,直到明代才与大陆相连。秦汉以前,这里罕有人迹;魏晋南北朝,中原人士避祸徙此,莽莽丛林偶见炊烟升起;隋唐时分,此处依然地少人穷;南宋设县,仍居岭南诸县之末;清初之际,还是“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家无百金”。
    及至16 世纪中西交通,海陆文明碰撞交融,香山人得风气之先,最早开眼看世界,或改革维新,或出洋留学,或经商贸易,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始闯荡出一片新天地。
    1921年,香山第一任民选县长张铁城力排众议挥锤拆 "铁城",新旧城区连为一体,县城的规范称呼从此唤作"石岐",并一路延续至今。
    见证者是石岐老城区的两处风物--烟墩山顶的阜峰文塔、太平路中的百年古榕,它们年龄相仿,一个属人工巧成,以雄伟隽秀之笔书写城市数百年沧海桑田;一个是天然造化,开枝散叶荫护邑人休养生息。文塔古榕顶天立地间,哺育出岐江儿女包容开放、爱国爱乡、博爱创新的一方人文。


【一】

  “一天门-二门坎,
    三级石-四方井,
    五兜榕-陆家巷,
    七仙街-八卦巷,
    九(韭)菜园-十王庵!”

    日月每天在黄昏的相遇时刻,总能唤起太阳内心的柔情,它用世间最柔和的浅金色,为烟墩山顶的阜峰文塔和太平路中的百年古榕镀上一层炫目的色泽。大人和孩子,洗干净操劳或撒野了一天的脚丫,换上木屐,漫步街巷,享用夏夜临睡前的一点清凉。一时间,街头屐声大作,急速轻灵是小童,沉稳缓实是长者。小巷深处,时不时传来孩童嬉闹对唱的儿歌,富于变调的石岐语音抑扬顿挫,伴着响脆的新屐声和沙沙的旧屐声,渐渐没入夜色……
    这是95岁老石岐黄名锵记忆深处的一道风景,儿歌中的石岐十条街名,兜兜转转围起了昔日的旧城区。
    香山立县后的城区被古老、狭囿的城墙围起,周长只有636丈,面积不过0.2平方公里,加上四方城门以外的城关地段,面积约1.5 平方公里。西门外为商业区及交通要道,称石岐大街市及石岐津渡;北门外为农贸集市区的沙岗墟;东南两门外是普通居民区。此时,城外的发展比城里快,商业、交通、集市的重点,都在城外。古老的城墙,已成为限制发展的一道樊篱。
    1921年,受孙中山之托当选第一任民选县长的吴铁城,致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不讳风水堪舆之说,上任的首项民生工程,便是拆卸挡隔商业闹市的西门城楼。1925年,四门城楼先后拆除,7年后,孙文西、孙文中、孙文东、凤鸣、太平、民生、民族、长堤、拱辰9 条马路先后落成,成为横贯东西、纵掠南北的石岐城区主干要道。从此,铁城、石岐街市、沙岗墟、东门、南门五大地段,融为一体,石岐城区面积扩展至4平方公里。
    旧城墙的拆除,是对封闭体的一次改革,开放的结果,改变了“其地最狭,其民最贫”的贫穷落后,为中山换来了“户籍殷繁,驾出他邑之上”的大县地位,更成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的模范县,地方财政收入,“竟及贵州一省”。
    七星伴月、岐海九曲、人间枕河、小桥洋楼陶冶出石岐清新温婉的气质性情,她时常令走南闯北的过客眼前一亮,忍不住收拾奔波的步履,停下来,多看几眼,仿如大热的暑天喝了一杯上好的龙井,身心的浮尘涤去,前程添了几分美好的盼想。
    “每年清明节返乡祭祖必经石岐,父亲带着我从广州乘坐花尾渡至隆都码头下船,穿过孙文路、弓箭巷、水关街,过了登瀛桥,在河边街的左步书室小住,偶尔到南门河里戏水是一乐事。”祖籍南朗的老革命、老领导欧初出生广州,儿时的石岐美景随着光阴荏苒,许多景致已经了无痕迹。
    解放后的中山城区建设,经历过前30 年的改造和后30年的总体规划建设,市区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原来县城石岐的范围,1986年批准实施的《中山市市区总体规划》,市区面积控规为198.3平方公里。而如今的石岐区,仅是市区的一个重点部分,辖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然而石岐不管是“长大”还是“变小”,宜居的建设理念却被一直秉承下来。

【二】

    今已淤狭的岐江,唐宋以前是横亘在香山岛与珠江口北岸广州之间的石岐海。英国画家奥古斯特·波塞尔绘、西塞里刻的设色石板画 《香山石岐的海关及寺塔》(作于1838年,现为香港博物馆藏品),汪洋海域上停泊着外国商船,岐江西岸向东但见烟墩阜峰文塔、海关(今已不存)等景物。
    画中光景距离阜峰文塔建成年代已有230年了,传说这是为了改变香山下县贫穷面貌而建的风水塔。传说归传说。香山的富裕殷实,郑观应在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归结:“富出于商,商出士、农、工三者之力”、“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同一年,深受郑观应思想影响的孙中山,在翠亨村家中(现孙中山故居)写成《上李鸿章书》,提出“仿行西法,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强国主张。
    时至今日,中山人依然践行着思想先驱郑观应的“商道”和革命伟人孙中山的强国主张。注重民生建设,“安商、扶商、富商”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始终是历届当政者的执政方略。
    明代后期孙文西中段开始聚集的“十八间”,成为城市中西商业融合交汇的范本,从中山百货公司路口到莲塘路口的一条太平路,浓缩了中山民生经济的原生态。
    已过古稀之年的张伯、罗姨,分别出生在太平路上的小较场和紫里巷。以太平路为中轴向两边呈鱼骨状分布的每条街巷,农历三、六、九榕树头一带沙岗墟的热闹场景,是他们铭刻在心的图景。“中山百货公司前身是四强酒店,从四强酒店到接熊里,老百姓称为‘花红巷’,太平路西边有车衣街、合箩街、木材铺、灯笼纸扎店,东边则有白铁铺、花轿巷、金银玉器店、西饼店、长生铺(棺材店)……”现今太平路上留下的打铜巷、猫儿狗仔巷(今三帅坊)、蓑衣街、卖鸭街、猪仔街、染布巷等街巷名称,显示了当年这里作为农副产品交流市场和家庭式手工作坊业的中心区有过的繁荣景象,更折射出中山人早有的行业分化、产业集聚的民间商业智慧,堪称当今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的发端。不同的是内涵的丰富和规模的壮大,万变不离其宗者,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的发展真谛。
    每当交卯朦朦,布店启门掌灯收购夏布麻布之时,卖鸭街、猪仔街、猫儿狗仔巷的家畜家禽、鸡鸭鹅苗叫个不停。天光大白,乡下人或商贩担着柴芒草药、瓜菜薯豆、种籽竹器进墟摆档,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榕树头下是孩童爱去的地段,江湖献艺卖药杂耍和占卜星相者夹杂其中,咸粥甜品零食陆续开市,芝麻糊、豆腐花、云吞面、红豆粥、咸煎饼、杏仁茶、菱角仔、黑白凉粉、糯米饭……眼馋得孩子们不舍离去,总能赚取家长掏个一角两分以饱口福。从清晨到下午三四点,沙岗墟东西两头人流如鲫,墟内人头攒动,趁墟者多达万人。
    石岐人邓振铃是位民俗画家,他用手中一支画笔,费时20个月,运用工笔重彩,结合小写意的岭南写实风格,将故乡昔日浓缩在长23米、高0.7 米的画幅空间。一幅《故园忆旧图》,东起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中学,经过五桂山古氏宗祠,下山后远瞻岐濠公路,从学宫门前进入石岐城区,沙岗墟、月山公园、市一中、市政府、仁山广场、华侨医院、西山寺比檐而过,入河边街,出孙文西路,转入大庙下、咸鱼街、河边鱼栏、果栈、岐江码头,西至中山砖厂、狮滘口,画中一千多个不同人物形态,数百舟车房屋、树木禽畜,铺陈开市、墟集、婚嫁、奔丧各种生活情状,不愧为中山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石岐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哺育出岐江儿女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兼容并包的宽广胸襟,图强报国的爱国情怀。
    正是有了这样的土壤,在这里,打响了鸦片战争的序幕战,产生了维新思想启蒙家郑观应、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文化巨匠王云五、著名影星阮玲玉等各领风骚的杰出人物。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石岐更是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明有“岭南文宗”黄佐、“粤洲先生”黄畿父子;清有大文豪李遐龄,“粤东三子”之一的黄培芳,三朝元老、太子辅曾望颜;近代以来有中国无政府主义宗师刘思复,为周总理所赏识的明史专家郑彼岸,商界奇才黄焕南,新新公司创始人李敏周、刘锡基,粤乐宗师吕文成……
    依然雄伟隽秀的阜峰文塔,饱蘸“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的翠墨,400年来直指苍天书写中山传奇,酣畅时的行书小楷,悲愤处的恣肆狂草,留史青册者,创新创举一一在目。太平榕树头如今已被编号“1-001”,成为被保护的名木古树,据考究树龄已在300年以上。数百年的时间萦绕在它周围,岁岁年年,日月星辰,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城市的记忆百姓的生息,长成密密麻麻的细叶,挂在枝头,四季常绿。
    彰往察来,今天必成明天的历史,当下可能成为来日不朽的传奇?
    古榕摇月光,文塔多期盼。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9-09 首席记者:苏小红 实习生:范欣婷



上一篇: 中央、省媒体聚焦长诗《共和国之恋》
下一篇: 《共和国之恋》受学子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