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七十九)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七十九)

 一

    追溯古今,纵观中外,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而著名的人物。但是,大概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像孙中山这样,将自己的名字化做了一百八十七条道路。这一条条纵横南北,贯通了过去与未来的中山路,已经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现象。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了表达对这位革命领袖的思念,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曾经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建设中以“孙中山”为道路、公园、学校命名。从此,“中山路”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广州政府控制的区域有限,因此,最早的中山路还都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岛两地。直至北伐战争胜利结束,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这才迎来了“中山路”的建设高峰期。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大多是在1927 年至1929年间相继出现的。
    除了南京、上海的中山路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兴建,中山市的中山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新辟以外,其他城市的中山路主要都是将原有的道路重新命名、演化而来的。因此,中山路既是一条新兴之路,又是一条革故鼎新的改造之路、发展之路。无论是新兴之路,还是改造之路、发展之路,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青岛的中山路不宽、不长,也不平坦。但是,这条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百年老街却浓缩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抗争与辉煌。这条路随着时局的变化几易其名,每次变化都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国运的兴衰。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济租借条约》,开始修建大小港口及胶济铁路。于是,连接栈桥码头、担负繁重物资运输任务的这条道路也随之修筑。那时,这条路叫“斐迭里”街,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旅馆等欧式建筑沿街而立,鳞次栉比。在这片中国的土地上,在这座中国的城市里,从它的街名到建筑,以及管辖权都是属于德国的。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实行殖民统治。那时,这条路改称“青冈町”。它从一个侵略者的手里转交到另一个侵略者手里,仍然与中国无关。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它终于有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它又由山东路改为中山路。从此,青岛中山路迎来了第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繁荣时期。街道两侧云集了亚当斯大厦(现青岛第一百货)、青岛咖啡饭店 (今青岛饭店)、避暑旅馆、国货公司、瑞蚨祥绸布庄、谦祥益布店、盛锡福鞋帽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春和楼饭庄、山东大戏院(现中国电影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实业银行,以及青岛文物店、齐鲁书画社等新旧老字号几百户商家。中山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青岛市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购物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
    孙中山莅临青岛的时候,正是德国殖民者统治时期。在这里,他与青岛人民一起与帝国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
    1912年9月,孙中山从北京前往济南考察铁路建设。青岛的政、学、商等各界人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纷纷邀请他到青岛,希望一睹领袖风采。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一行乘胶济铁路专车,离济南赴青岛。当晚6时,孙中山及随行人员到达青岛火车站。火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德国仪仗队列队相迎,鲜红的地毯从出站口一直铺到广场中央。总督麦尔瓦德克站在欢迎队伍的最前列,当孙中山走出火车站大厅时,他抢前一步说:“大总统阁下,我代表青岛的军民欢迎您,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在握手拥抱之后,孙中山先生谢绝了他提供的专车和准备的宴会,在广场做短暂的停留后,率领访问团前往位于第一海水浴场的“沙滩宾馆”。
    孙中山的青岛之行,成了青岛人民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今天,青岛的中山路已经成了“老街里·青岛旅游风情街”的重点项目。2008年夏天,我徜徉在这条百年老街上,追随着历史的印迹。
    我们正从历史走向未来。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9-16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中山藏家将办国庆60周年邮展
下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