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碎片
本版日前刊登的《中山人方举赞创办第一间中国民间民族资本机器厂 --"发昌"号诞生非偶然》(见《中山商报》2009年11月1日A6版)一文在名人故里引起多方关注。
相比方举赞,关于“发昌”号的另一位创始人孙英德的历史文献资料匮乏,让众研究者颇感神秘。近日,在南朗左步村委会的支持下,记者找到了另一位创始人孙英德的后人,并在藏于左步村孙氏大宗祠内的中山历史文物“康公真君古庙碑”上发现了孙英德在家乡热心捐款的记载。
一百多年前他为家乡“捐工金银五大员”
中国最早民间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企业——上海的“发昌”号的创始人方举赞和孙英德,皆是广东香山南朗左埗头人(现名左步)。然而,相比方举赞(1820~1906),关于孙英德的文献记载缺略,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立人只知在光绪年间,东莞上沙乡孙氏大宗祠落成,左埗头裔孙十八传撰贺联两副:
“庙貌庆重新,想当年乐业安居,德绍江东传岭表;宗支同衍派,看此日源长流远,泽由莞水播香山。
左埗头坊裔孙英德、俊堂、俊连敬撰
萃子侄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安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
十八传俊邦、俊棠敬撰”
其实,孙英德为南朗左步村人的文献并非仅此孤证。在存于孙氏大宗祠内的“康公真君古庙碑”上也刻有孙英德在家乡捐款的记录。
在几位左步村孙氏后人的引领下,记者近日来到孙氏大宗祠内的“康公真君古庙碑”前。两块黑麻石上面以工整的楷书阴刻着《康公真君古庙碑记》。康公庙由左步孙、阮两姓居民于清光绪八年捐建,这块碑记便刻于当年,每个字约为1.5厘米大小,除剥落的个别字外,基本完整无缺。上面记有“圣堂康公真君庙者,我左埗头东中两堡香火也。乡旧名平步头。”“溯自洪武初,我前人(按:指孙氏)来居于乡,始辟中堡”等重要信息。并附有捐助者芳名录,共计东、中两堡孙、阮两族子侄二百人,其中旧金山三十人,上海二十四人,天津煤矿十五人,檀香山四人。其中,排在
上海乡亲捐款名录第一位的便是孙英德:“捐工金银五大员 。”
如今,康公庙已经不复存在,其原址上现为一间士多店。老人们说,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拆除了许多古建筑。左步村聚集着孙、欧、阮三大族,在孙氏兴盛之时,“有的大屋红墙绿瓦,有三四层高。”村里曾建有9座孙氏祠堂,如今拆剩6间。目前的孙氏大宗祠是于1992年重修的。
孙英德属“英”字辈
《康公真君古庙碑记》也被中山本土文化研究者刘居上认为是孙中山先祖来自东莞的物证。在其《香山旧事》一书中记载:“据左埗孙氏族谱记载:孙中山的远祖孙民章(常德公)是在元末因避战乱,先从江西宁都到南雄,再随东莞伯何镇迁居东莞的。其四世孙孙玄从东莞迁香山县。孙玄的长子孙缔儿(按:左步谱为乐川、翠亨谱为乐千,川、千语音相近,想是历代口头相传引起的笔误所致)即左埗孙氏的始祖,次子孙缔宗(乐南)即涌口孙氏的始祖。而《翠亨孙氏族谱》的记载与此吻合。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是第十七世祖。康公庙的碑记同时也证实了左埗头旧名平埗头,使左埗孙氏族谱与江西宁都的《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接上,以证实孙民章是江西人氏。左埗头孙氏与翠亨孙氏是同源宗亲。”
赵立人则进一步认为,在左埗头裔孙十八传人为东莞上沙乡孙氏大宗祠所撰的贺联中的孙英德,与翠亨村十八传德彰(孙眉)、德明(孙中山)同为“德”字辈,应属本支分派,与第二联撰者十八传俊棠、俊邦不同房,可见孙英德是孙中山的宗亲。
然而,左步村的孙英德后人却又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孙英德乃"英"字辈。目前,72岁的孙日成家中还有一本孙氏族谱。按照“启英立俊文芳发麟锭”的辈分排列,孙英德的“英”字辈是第十二传。孙日成的太公与孙英德是同一房族。“孙英德在未婚前又名达德,其子结婚后他改号润川 。”老人说,从父辈那里听闻,孙英德一家很早便离开乡下,出外谋生。其后代之后留在上海。他们家辈分很高,家境优越。”上世纪30年代时,孙英德的后人--“立”字辈,回来过,看模样十分富有,戴着怀表、步表,在那时正是身份的象征 。今年89岁的孙宽说。有意思的是,老人们说,村里出外谋生的孙氏乡亲中,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机械工业。孙日成老人的父亲便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其父少年时曾在上海亲戚孙立培在虹口的机械厂做过工。孙日成还从公社的侨办主任处听闻,该厂后于上世纪50年代解散,孙立培的子女曾回到翠亨与人合伙开厂,但因与合伙人意见不合而争吵,一气之下心脏病发,后去了台湾,把从上海带回来的部分机械遗弃在翠亨,后不知所踪。
来源:中山商报 2009-12-06 记者: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