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铁城石岐给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命的空间;如今,新城石岐给新老石岐人搭建了发展的舞台。城市的开放性吸引和促成了多元文化的落地生根和繁衍发展,加速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强化了人们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想象。随着石岐城市进程的加快,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种经济、信息、人才、思想、知识等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越来越成为文化的熔炉。复杂多样、相互冲突的价值、文化、感知、生活方式,使城市产生并保持着多样性的魅力。而石岐本身的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又使其在多样性中呈现出独具风貌的个性。
(一)
长期生活在中山的人,也许知道铁城的故事和石岐的来历,但不一定了解它们各自的涵义。关于石岐名称的由来,一直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宋代邑人陈天觉为防止水患,率领众人在石岐海边兴建南、北两道石堤,即今天的上基和下基。“岐”是从“歧”衍变而来的,石岐因此而得名。有的认为古代石岐海的东岸,乱石嵯峨,故名“石岐”。有的则认为石岐因山水分歧而得名。今天,我们无需考究谁是谁非,但应该相信的是这里曾经沧海,山水相拥,岐海分流。相对石岐而言,铁城的由来有板有眼,既有美丽的传说,又有动人的故事,自古以来就为人津津乐道。香山县建城选址时,陈天觉是否暗中“布铁沙于地”,早已无从查考,但“称土之举”和石岐“土重为贵”的说法似乎确有其事。由此可见,小小的香山县城,一开始就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趣闻佳话和不少的历史猜想。
(二)
选择石岐筑城建县,严格说来应是陈天觉等香山先贤的明智之举。这里为水陆交通的要津,是香山渔盐及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在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以来,铁城石岐一直是香山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的重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成果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经过选择和批判性地吸收以及创造性地转换后,又借助各种途径和方式,逐渐传播到几乎是香山地区的各个村镇。铁城石岐在从香山到中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一直起着政治控制、经济主导、信息传播和文化辐射的积极作用。
铁城石岐靠山面海,商贸发达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陶铸了石岐人海纳百川、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塑造了开放包容、博爱和谐的城市个性,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杰出人物。正如当代中山先贤欧初先生所言:“人杰地灵,石岐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明有‘岭南文宗’黄佐,‘粤洲先生’黄畿父子;清有大文豪李遐龄,‘粤东三子’之一的黄培芳,三朝元老、太子辅曾望颜;近代以来有中国无政府主义宗师刘思复,为周总理所赏识的明史专家郑彼岸,商界奇才黄焕南,新新公司创造人李敏周、刘锡基,粤乐宗师吕文成,”以及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开创者萧友梅等等,不仅是石岐人的骄傲,更是中山人的楷模。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者,更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因铁城石岐而精彩,铁城石岐因他们而名扬。
名人和名城,自古以来就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名人为铁城石岐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高品质的文化遗产,铁城石岐馈赠了名人深刻的理解和热情的支持。青年孙中山弃医从事革命活动前,在石岐西门口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中西药局;在澳洲谋生回国创业的马应彪和郭乐、郭泉兄弟,也在石岐孙文西路创办了自己的分支机构,为侨胞侨眷提供汇兑和通信等方面的服务。大涌南文人肖悔尘海外学成归国后,在侨胞们的大力支持下,于石岐筹资兴建了侨立中山公医院;归侨陈茂恒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创办了石岐华侨中学;“洋杂大王”郭德胜捐资在石岐兴建了孙中山纪念堂;并不富裕的旅日华侨吴桂显更是倾囊支持家乡办学,使中山石岐的高等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祖籍中山的马来西亚乡亲古润金和他的完美公司,落户石岐后一直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慈善大家”……改革开放后,铁城石岐以开放的胸襟和宽宏的气度,再次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宾朋和才俊,吸纳了海内外异质的文化,在“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的双重价值取向中寻求环境的友好,人文的关爱与城市的和美,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中创造了新的城市文化,构建了和谐的城市社会。
(三)
铁城石岐虽然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地理的空间日益扩展,文化对周边村镇的辐射也日趋强烈,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文化对周边的辐射,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进入新世纪以来,石岐在体制改革、机构重组、资源整合、产业调整、环境优化和思维创新的基础上,在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文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生产方式、增长方式上,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再到创新型的根本转变。新时期的石岐人以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品格,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石岐老城的文化突围和华丽转身,并在“产业双转移”、城市“三旧改造”、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软实力的增强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休闲”、“健康环保”、“博爱和谐”,成了石岐城市文化的关键词,“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成了新时期的中山人精神。铁城石岐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动中,成功地实现了功能转换、形象美化、价值提升,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历史上,铁城石岐给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命的空间;如今,新城石岐给新老石岐人搭建了发展的舞台。城市的开放性吸引和促成了多元文化的落地生根和繁衍发展,加速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强化了人们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想象。随着石岐城市进程的加快,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种经济、信息、人才、思想、知识等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越来越成为文化的熔炉。复杂多样、相互冲突的价值、文化、感知、生活方式,使城市产生并保持着多样性的魅力。而石岐本身的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又使其在多样性中呈现出独具风貌的个性。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共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城市环境的友好上,体现在城市文化的繁荣上。城市的竞争日益演化为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也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文化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高雅与通俗的文化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当今世界的文化竞争已不再是数量上的竞争,而是质量上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没有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将不能持久。
通常,先进的城市文化战略,对城市的文化判断,更多地根据文化品位来论定。文化品位的高低,将成为文化竞争的关键。建设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又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铁城石岐在如火如荼的文化名城建设活动中,结合自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在保持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强烈的地方色彩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市民生活的文化提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铁城石岐,就是石岐人幸福的天地,就是新中山人心中的家园。
这就是历史的铁城,这就是文化的石岐。(作者单位:市文联)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7-12 作者: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