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再塑新中山人文精神<br/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岭南文化再塑新中山人文精神<br/

                                                        核心提示
    市委全会今日召开,本次会议将传达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文化强省的精神。这种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在广东尚属首次。这显示以汪洋为代表的中共广东省委接下来将下大力气抓文化发展的决心。结合中山文化建设的实际,本报就省委全会精神作了相关内容解读。
    省委全会非常明确地定义了新时期的广东人文精神,那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所指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社科理论、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新兴媒体和对外文化交流。教育、科技、旅游、卫生均已制定专项规划,不纳入"规划纲要"之列。
    在省委全会的精神里,广东作为近代化的发祥地被再次凸显了出来,不难看出,决策者们希望那一种"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岭南文化特质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说明时代的发展呼唤着那种精神的回归。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主角杨立青说:北伐战争是广东人出主意,浙江人出钱,湖南人出命。这里有调侃的味道,但广东人出主意却是实事求是的。广东人为什么能够出主意?因为广东人有思想,有社会变革的思想。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的当下,对于整个广东来说,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创新变革的思想尤其要提倡,中山的发展自然在这个范围之内。变革主要来自于思想,所以文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两个重要时期的“风向标”

    【广东的文化在历史上两个时期是很有影响力的,这两个历史的节点特别显现出了岭南文化的精神实质,一个是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那个时候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比如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的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在人人以粤文化为风尚,那个时候我们能听到的是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粤语歌曲和流行歌曲,大家都憋着一口变了调的口音学唱粤语歌和流行歌曲,像 《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等这些歌曲广为流传。
    而当年的中山(香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人文,曾经是中国近代文化的肇始;中山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同样典型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与近代文化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这可以看出,中山的文化特质,与岭南文化特质最为契合。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过一个报告,其中提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最终由文化来定义。这是引领潮流的观念,到今天得到广泛认同,古往今来,人们最终是以文化的发展程度来记忆社会的发展程度,评判历史的兴衰。
    能不能再度成为历史节点上的风向标,省委全会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大政方针。
    对于中山来说,一直以来,特别是几年之前,我们就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2007年中山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八大文化工程首位,以图通过纪念、研究、传承和资源开发利用来为现实服务。
    通过几年的努力,孙中山文化节、粤台两岸产业园和海峡两岸中山论坛被写进了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岭南文化与新中山人文精神

    【今年5月23日世博中山馆开馆之际,“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经验交流会也如期举行,这是借世博之风,推介中山这个城市,这叫做“借势做事”。】
    在那次座谈会上,来自于上海社科院、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等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工作者们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达成一致:中山人的精神内涵要更加丰富了。除了敢为天下先,还有高瞻远瞩的国际眼光、胸怀天下的使命意识、博爱包容的人文情怀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山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内涵。
    广东人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很大,广东出革命家、政治家、文化人,其中广东的香山人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他们懂得洋务,开放最早。上海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钻友认为,香山人了不起,没有一个城市像香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要认知香山人,不仅仅对学者而言,就是对普通人来说,要了解有这么一个移民群体贡献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并内化为每个人的行动、文化与心理特征,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广东人就成为一个话题,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商场、电影、宾馆全都是中山人的,当时就有媒体谈广东人。广东精神不仅仅是革命精神,最大的一点就是爱国爱乡,同乡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对拓展商业来说是最重要工具。乡情乡缘是一个世纪话题,它绝对不是地方史乡土史的课题,而是一个大的题目。
    所以,在文化上打通与海外华人的联系,我们除了“中山人在上海”的人文系列活动以外,还有“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用以加强同海外华人华侨连结的桥梁。如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也已经写进了“规划纲要”。
                                                文化民生工程与幸福感城市

    【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上引述《论语》故事:孔子到卫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弟子冉有问,这个地方人口众多,该如何治理呢?孔子回答“富之”,也就是让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以后又如何呢? 孔子回答“教之”,也就是通过教化来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富而思进,富而崇文。】
    目前,广东人均GDP 已近6000美元,总体进入小康社会,可以说已基本“富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教之”,以教开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老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幸福是什么?特别是富了的老百姓能感受到幸福,莫过于精神得到滋养。在2008年汪洋到中山来考察时就明确提出,中山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三个适宜”营造了中山新的人文追求,是老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幸福,这种幸福还在于人文环境的营造,这些年,我们有了一系列的文化民生工程,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走在全省以至全国前面。还有“中山读书月”,起源于2002年,至今已举办八届。读书活动从几十项扩展到300 多项,范围从城区扩大到24 个镇区。我市举行第一届读书月活动当年,进图书馆读书的人数不足30万,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0万。中山已经办了许多届的文化消费节、旅游文化节、中山书展,已成为中山崭新的大型文化会展品牌。另外,还有“香山讲坛”和“中山大讲堂”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聆听世界的窗口。中山公务员也兴起了“读书热”,他们还定期办“公务员读书沙龙”,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也同时引领了中山阅读的风潮。我们还有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山慈善万人行”,在上海世博会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这些文化活动将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为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增添了新的元素。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

    【汪洋在“中山厅”的讨论中,他把中山的科技与创新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他的谈话中,科技与创新,与他推崇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及新广东人精神都是相辅相成的。他提到了古镇的灯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问题,为中山以后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文化的因素。】
    中山是一个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电气机械、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等产业为支柱的城市,这些产业要实现产品升级,必须走文化产业之路,除了科技含量以外,还应该有文化含金量,这包括艺术设计、品牌培育等。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是明确写进了“规划纲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谈到中山说到游戏游艺产业时,他说文化内容还需提升,比如加进互联网、增加体验式内涵。美国的苹果公司就不再是仅仅卖产品,他们卖的是一种模式,与电信一起分享成果,百分之百的服务性质,其附加值非常高。注重品牌的打造,这样才能效益最大化,也利于节约资源。中山的制造业与深圳制造业比较起来,他觉得深圳在交易平台、服务业比重上值得借鉴,也就是要重视策划、设计、服务。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做文化产业必须要一个真正懂行的人去做才行。

                                                       ■文化事件

                                               “博爱·和谐”走进世博园

    2010年5月22日至27日,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山以 “慈善·博爱--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展示“慈善万人行”,展示中山独特的民俗和人文,展示中山与上海、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中山人在上海”系列面世
    “中山人在上海”人文项目系列活动从去年年底启动,对百年来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的中山风云人物进行集体梳理,通过对香山买办、文艺群体、香山移民等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报道、研究,从中寻找出中山人的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理性研究。主要是加强与国际的联系,从城市包装的角度去经营整个城市。
    接下来,还有“中山人在北京”、“中山人在唐山”等人文系列活动将启动。
                                                  中山诗群形成并迅速崛起
    中国评论界、诗歌界认为,中山诗歌群体已经形成,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价值建构体现了中山的城市精神与灵魂--现实关照:担当与责任,并通过系列真诚的诗歌创作体现了的城市品格。中山诗群提出了奋斗目标,那就是将其打造成文学的   “中山舰”,以诗歌为契机,以诗歌为切入点,让这星星之火燎文学之原。
                                                 “中山书展”掀购书狂潮
    7月16日-20日中山书展取得丰硕成果,书展期间,超过29万人次入场。销售额超过600万元。入场人数和销售额均超越首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商、新华书店、出版社、相关的社会团体、文化礼品公司等单位展出的上万种新书、珍藏书、特价书,吸引上万学生及家长前来采购,掀起一股学生及家长购书热。
                                               《海外中山人》续拍正式启动
    5月18日下午,广东省中山市外侨局副局长赵锡雄、秘鲁中山会馆主席贺华胜、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华总会会长萧容庆和巴拿马中文广播电台台长古文源和中山电视台相关人员一起召开了《海外中山人》中南美洲篇续集及中南美洲侨情座谈会,正式启动《海外中山人》中南美洲篇续拍工作。
                                               中山文化消费节培育文化市场
    2007年国庆期间,由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首届中山文化消费节,首次将“文化消费”的理念推向大众,2008 年元旦的第二届文化消费节文化消费品牌的评选,让本土优秀文化品牌深入千家万户,昭示着文化消费已成为中山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第三届中山文化消费节期间,近10万名中山市民品尝了以“文化体验快乐新年”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拉动了超过180万元的文化消费。
 
 

                                                                                       来源:中山日报 2010-07-26



上一篇: 专家纵论开发郑观应文化旅游资源时建议<br/>以“解放思想的摇篮”定位三乡
下一篇: 打好“郑观应牌”念好旅游经<br/>专家学者聚首三乡就如何开发利用郑观应文化旅游资源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