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有家底也有智慧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文化建设,有家底也有智慧

    “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发轫于香山”,这是许多历史学者的共识。在中国近代文明进程的每个重要节点上,中山人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容闳、郑观应、孙中山、唐廷枢、阮玲玉、萧友梅……众多中山人的名字就像璀璨明星闪耀长空。

  独特的地理人文条件,让中山积淀出雄厚的文化家底和强大的文化自信,因此也有建设文化名城的十足底气。早在2007年,中山市就提出文化名城建设发展战略,全社会投入100亿元打造以孙中山文化为首的“八大文化工程”。

  汪洋书记在近日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在《广东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中山元素”也非常突出,孙中山的名字多处出现,郑观应、容闳等中山名人的名字也有提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粤台两岸文化产业园、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产业集群等都列入省重大文化项目。可见,中山近年来持之以恒的文化努力,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共鸣和更高层面的支持。

  文化之于中山,就如同土壤之于庄稼,两者互为滋养。回望百年历程,“汇通天下、敢为人先”的香山文化与当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山的前行轨迹,并进一步决定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如今,中山奏响文化名城建设再提速的号角,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受文化内核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最好的解决方式之一自然也是文化。如今,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没有文化支撑的“现代化”,有可能搞成“掠夺他人、掠夺自然、掠夺未来”的所谓“现代化”,没有文化的城市,只能是钢筋水泥包裹的虚弱骨架,是失衡的空间,也是市民的悲哀。同理,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再提速,与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与“利益向下”的民生理念均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

  在“再提速”的密集鼓点里,中山建设文化名城的思路更为清晰。建设文化名城空喊口号不行。与经济建设相比,文化建设这种直指精神层面的文化行为,更需要精细化的操作和巧妙的把握。就中山而言,建设文化名城还需要更宏大的视野和更创新的思维。

  假如我们从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中管窥城市的文化视野,我们会发现,少数官员至今对现代传播规律仍比较生疏,对媒体缺乏开明、开放的心态,对舆论监督更是缺乏气度。

  从这少数官员的封闭心态中,可引申出文化建设的第一个问题,即警惕狭隘的“文化工具论”倾向。文化与政治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互相支撑的关系,在目前,更应该强调后者对前者的支持。文化工具论倾向只会扼杀文化活力。

  其二,要警惕泛文化和庸俗化倾向。从中山的实践来看,“孙中山文化工程”的深入实施,表明中山已经找到了建设文化名城的突破口。但打造文化名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有可能导致将文化范畴无限扩大,最终把文化变成虚空的符号,文化建设反而落不到实处。同时,泛文化和文化庸俗化倾向,也可能导致文化建设的简单模仿和粗暴移植,使文化失去自我特色。

  其三,要警惕文化建设的小圈子趣味。中山人喜欢讲文化,文化在“庙堂”与“江湖”均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要求城市勇于、善于吸引优秀的外来人才。但事实上,中山在吸引先进、高端人才方面仍然有潜力可挖,在物质留人、事业留人、氛围留人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相对封闭的文化人小圈子相比,来自于产业领域和社会大众的推动力,显然更值得珍惜。另外,中山雄厚的文化财富如何惠及普罗大众,如何深入年轻一代,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四,要警惕文化产业的功利化倾向。产业化的本质是生产线化,但文化又是跳跃的、非标准化的。在打造文化产业时,要警惕过于功利化的简单操作。要发展这些“知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相应的先决条件和环境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从目前来看,对于拥有众多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大市,中山进一步挖掘、提升产业文化,比生硬地打造文化产业或许更具操作性。

  打造文化名城,绝非一日之功。中山文化建设的智慧,已经在近年来的实践与创新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如今,文化名城建设再出发的号角吹响,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潮中,中山应该更有作为。

 

                                                                             来源: 南方日报 2010-07-27  作者  蓝沙



上一篇: 打好“郑观应牌”念好旅游经<br/>专家学者聚首三乡就如何开发利用郑观应文化旅游资源出谋划策
下一篇: 中山拟申报“中国近代文化生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