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保护状态,应该呈现街道的原貌。居民愿意留下居住的就让他们住着,不能让老街区丢失了人气。”昨日,到中山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的国家文物保护专家为孙文西路步行街未来发展“支招”。无独有偶,针对孙文西步行街重新定位等问题,中山网友也有一番激烈的讨论。
专家拍砖:人是百年老街的生命力
厚重的老花眼镜推上了头顶、肩膀上背着硕大的相机,在南洋骑楼下,迎着阳光边走边拍摄。昨日,参加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市文广新局主办的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的一批专家,分别到孙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国家文物局原文保司司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志军感觉步行街骑楼外墙的颜色很新,问随行的工作人员:“这外墙是不是新刷的,原来就这个颜色吗?”参观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时,一段保存完好的大庙遗址墙体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杨志军告诉记者,老街的氛围保存讲究真实性。对老街区、老建筑进行修复以后,要与原来对比。如果差别大了,真实性自然就会降低。
孙文西路步行街这条百年老街,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杨志军提到一个值得学习的案例——苏州平江路。平江路的特色不仅在于保留了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最重要的是原居民仍生活在街区内。一家商店旁边可能就是普通居民的老房子,住户每天进进出出,照常使用。“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把居民都迁走了,老街的生命力也没了,当地老百姓那种民俗的东西也看不到了。除了看建筑,人们更感兴趣的是风土人情。”杨志军认为,现在文物保护的概念已放宽,除了物质方面,还有非物质层面的东西。
网友建议:步行街能否多点中山特色?
“如果孙文西路不是像现在那样卖那些鼓掌吆喝的低档货,而是变成小酒馆、咖啡屋、茶室画廊,一定是个休闲、叹茶、发呆和小资们打发柔软时光的好地方,哪里还用去丽江、阳朔。”无独有偶,在两个月前中山网友@电视台保姆的一条微博,曾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
在此之后,中山本地论坛“onci-ty”发起了“发表下你对孙文西步行街发展的睇法”的讨论,并邀请网友针对步行街现状进行投票,共有436人参与了投票。其中有84.86%的网友表示,对目前步行街的服饰类商铺没兴趣,希望增加中山特色的食品;有12.61%的网友投诉步行街周边的交通状态,痛陈塞车、停车难、单行线绕行等麻烦。
步行街背景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山市人民政府就提出了“保护旧城、发展新城”的城市发展模式。1997年,投入了2380多万元对孙文西路进行保护更新,重点是对骑楼建筑进行修缮,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商业文化步行街。步行街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处,西至中山商业大厦,全长约529米,路宽15米,占地200亩,先后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共有商铺137家,全部工程于1998年9月19日竣工。
来源:中山商报2012-03-27 记者:何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