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刊是侨乡民间创办的、公开向海内外发行的刊物,其内容多以反映侨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海外华侨信息为主体,是沟通侨乡和海外华侨的特殊桥梁。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的侨刊乡讯约有400 份左右。广东侨刊历史悠久,逾百年之久,其中江门台山市的 《新宁杂志》创办于1909年,至今仍办刊发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侨刊。 其实,中山创办侨刊乡讯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1908年8月21日,香山便有《香山旬报》,它除在全县各乡及广州、澳门、香港、上海、汉口、北京等地发行外,还准时向在北美洲和南洋等香山华侨聚居地发行。 新时代《中山侨刊》刊名由宋庆龄题写 改革开放后,《中山侨报》、《沙涌侨刊》(后更名为《环城侨刊》)、《石岐侨刊》(后合并于 《中山侨刊》)、《隆都沙溪侨刊》、《东镇侨刊》、《三乡侨刊》、《南蓢乡音》、《东区侨刊》和《竹秀园校刊》等10种先后创(复)刊。直到目前,我市有侨刊乡讯8家,分别是《中山侨刊》、《东镇侨刊》、《东区侨刊》、《南朗乡音》、《良都侨刊》、《隆都沙溪侨刊》、《三乡侨刊》、《下泽侨刊》。 《中山侨刊》于1981年6月18日正式出版(发行),该刊刊名由孙中山先生夫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获得国家领导人题写刊名的侨刊乡讯。 《中山侨刊》是中山市一份有特色的、重要的对外宣传刊物,是海内外中山乡亲珍爱的“集体家书”。30多年来,《中山侨刊》在宋庆龄先生的题字鼓舞下,《中山侨刊》一路茁壮成长,越办越好,1985年,在广东省首次侨刊乡讯评比中,《中山侨刊》获得一等奖;1990年,在全国、全省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003年,获全省优秀侨刊乡讯称号。中山侨刊在沟通乡情、联络乡谊、为侨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的作用,深受乡亲欢迎和珍爱,被评为我市优秀精神产品。如今,《中山侨刊》足迹遍及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有150多个社团、近4000位海外和港澳乡亲可以直接收阅,而借阅或传阅的间接读者则不计其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中山侨刊》由中山市外事侨务局主管主办,分为“视点关注”、“名城魅力”、“桑梓情深”、“龙在他乡”、“为您服务”、“与您共赏”等六大栏目,内容包括乡情、侨情和投资指南等。开本为大16开,每期印刷6200册,双月双语出版,全部免费寄赠到世界各地旅外乡亲手中和驻外使领馆,主要发往美国、加拿大、澳洲、东南亚、中南美洲及港澳台等。 30多年来,《中山侨刊》以刊为媒,坚持为侨服务,报道乡情,传递乡音,联络乡谊,在我市对外宣传中发挥了积极、独特的作用。家乡的人和事、景和物,令旅外乡亲心底泛起悠悠乡思;家乡的变化与进步,让旅外乡亲欣喜和鼓舞,从而凝结成生生不息的爱国爱乡力量。许多侨胞消除了历史遗留在心中的隔阂,产生了回祖国回家乡看看的冲动;许多忙于生计无暇回乡和初次回故里的华裔,也都通过侨刊延续了乡情。通过侨刊的报道,使彼此间互通消息,续回中断了的联络的不计其数了。《中山侨刊》就像一座虹桥,为侨胞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团圆的梦。 民国《香山旬报》是檀香山华侨的集体家书 目前,全国的侨刊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上海、山东和浙江等地,其中广东150家、福建130家,上海、山东和浙江等地为数不多。 广东150家侨刊中,五邑地区84家、粤东地区15、粤西地区 5家、粤北地区 3家、珠三角地区 7家、、广州 8家、中山 8家、佛山 6家、省直14家。福建的130家侨刊是改革开放后,向广东学习后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起来的,起步较广东晚。 其实,中山创办侨刊乡讯的历史更为悠久。1908年8月21 日香山便发行有 《香山旬报》。该报开始为旬刊,从1911年2月7日第84 期起改为周刊,并易名为《香山循报》,总共刊行123 期。1911年11月后停刊。 《香山旬报》是香山同盟会的机关报,其目的是加强舆论宣传,鼓动人民起来革命和改革。该刊,内容十分丰富,有国内外新闻,有本省本县新闻,栏目很多,诗词小说、粤曲剧本、杂录文献、图画广告、谈丛谐薮等等。因此读者群非常广泛,除在全县各乡及广州、澳门、香港、上海、汉口、北京等地发行外,还准时向在北美洲和南洋等香山华侨聚居地发行。 尤其是檀香山,那里占华侨百分之九十的香山人,远适异国,无时不渴望家乡的消息,因此都把《香山旬报》当作他们集体的家书。檀香山、旧金山、山爹咕埠、域多利、云哥华、雪梨、大吕宋、罗生技利埠、泮打连埠等地华侨团体和个人纷纷慷慨捐款,资助该刊的出版。当时办刊人员除革命党人,还有归侨、侨眷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当时的主编就是留学日本归国的郑彼岸。 《大环月报》和《良都竹秀园月报》也分别创办于民国8年(1919年)和民国9年(1920年),亦是中山较早创办的侨刊乡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侨刊乡讯几乎遍及全县,抗日战争前盛极一时,中山沦陷时被迫停刊,抗日胜利后又如雨后春笋般创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