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陈列展览 > 七大展示区 > 农耕文化展示区
“龙田”
这原是翠亨村外一块耕地,土名“龙田”。其中两亩六分曾由孙中山的父辈租耕。童年的孙中山也曾在此参加农业劳动。童年劳动的艰辛,触发孙中山后来探索“耕者有其田”思想。....更多>>
“龙苑”——现代无土栽培温室
“龙苑”——现代无土栽培温室,通过展示现代无土栽培技术及农作物新品种,使观众可与室外传统农业耕作产生对比,从而丰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不同营养(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温度、湿度、光度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使所栽培植物处于最佳生长环境的一门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更多>>
“寮”
“寮”是当地比较简陋的一种民居,它用泥、稻草和竹子等材料制成,反映过去贫穷人家的生活状况,另外过去一些临时使用的场所常以此法搭建。....更多>>
“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当地人民根据珠三角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1992年,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更多>>
禽畜饲养区
禽畜饲养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饲养了各种鸡、鸭、鹅、鸽子、猫、兔、猪等禽畜。在这里可以观察禽畜的活动情况,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感受珠江三角洲乡村的氛围。....更多>>
“水稻耕作展示”
为保护乡村历史与自然环境,本馆控制这一块水稻田,并维持原貌仍种植水稻。本地种植双季稻,早稻一般在“清明”期间插秧,到7月“小暑”前后就得以收获。早稻收割完了就要灌溉耙整稻田,立秋前后插晚稻的秧苗,当地农民有句谚语:“春争日夏争时,立秋前后要插田”。到了11月“立冬”,晚稻就开始成熟,当地有“‘立冬’三日满田红”之说。....更多>>
“水稻耕作农具展览”
展览展示了本地水稻耕作使用的农具共200多种。如:耕作需用的犁、耙、各种锄头、铲、钊,收获需用的秧盆、水车、打禾桶、风柜、箩筐以及加工粮食的工具“砻”、“碓”等。另外配有“水稻传统耕作展览”以图片展示水稻耕作的全过程,同时也让人们了解那些农具的用法。在这里您还可以学习或重温《二十四节气歌》,了解在中山流传的《十二月农事歌》。....更多>>
围墙
这是一段围墙大约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用混凝土预制件砌筑而成。目前保存有大约300米。作为村落防卫设施之一,反映出近代珠三角的“盗匪如麻”和经济逐渐富裕的社会现实。....更多>>
“瑞接长庚”村门
翠亨村原有东、南、西、北四个村门,当地人称为闸门,此为西闸门。门上镶嵌的“瑞接长庚”石匾上有一道裂缝,据说是孙中山与陆皓东等人在此附近试验炸药时震裂的。....更多>>